源起香港 輾轉台灣 情迷德國 沉澱澳洲 未捨英倫
看一次花開
等一次花落
一個香港人的隨風脈動

2010年10月28日 星期四

Facebook

我是個徹底落後於電子時代的人,
一直對臉書 (台灣人也叫 "非死不可" ) 十分好奇和困惑,
因為三不五時收到朋友邀請加入,
半年前心血來潮接受邀請,
跟著步驟左click 右按,
開了一個賬號,
然後在網群中逛了一會,
我只能用一句說話來形容我當時的感覺,
就是 "嚇得魂飛魄散".

沒騙你, 我真的嚇壞了,
我居然看到自己家裏的照片,
看到台灣朋友在討論我開的課,
看到香港一位朋友告訴另一位朋友我返香港的日期,
看到我在香港演講的宣傳文稿.

接下來, 我花了九牛二虎之力,
剷除我的臉書賬號,
然後大大的鬆了一口氣,
我在這個五億人的社交群網裏,
存活了十多個小時!

這十多小時的臉書體驗,
令我相信我必須接受心理測驗和治療,
我一定是某種xyz綜合症患者,
因為加入臉書竟然讓我很驚恐!

臉書的交錯串連並不複雜,
我一下子就搞懂了,
很明顯,
它會讓30年前的朋友A, 遇上3年前的朋友B,
20年前的舊情人C, 會不知道從那個角落冒出來,
澳洲的舊同學E, 會看到我今天台灣家裏的沙發和陶器,
台灣的F媽媽, 會忽然知道我原來曾在香港搞教育.

我的世界,
變成一個平面, 一個ABCDEFG.....交織成的網狀平面!!

到目前為此,
我一組一組的過去,
整整齊齊的順著生命推移,
我在其中切換生活軌道,
不同的軌道牽涉不同的社交圈子, 社交組群,
作為主角,
我不同意某個群組和某個群組需要交集!
作為主角,
我反對這個新舊立體的生活經驗, 串連成同一個平面的平台,
作為主角,
某些過去我想和某些人分享, 某些卻不,
作為主角,
有關我的某一部份, 我想全部隱藏, 或部份隱藏.

例如現在,
我把我台灣和香港的生活,
切割得清清楚楚,
我喜歡這裏的新朋友,
從零開始認識我,
而花生誌這個網誌,
卻是我為香港的朋友寫的,
我從來沒有把花生誌對任何一位台灣朋友公開,
當然, 有一天我的台灣朋友會無意中到來,
但那是任何一種無意中的意外,
我喜歡目前這種抽離, 分割以及這無意中的等待,
這些想法也許很奇怪,
但這是我的自由不是嗎?.

臉書,
卻掠奪了這一切!
我的過去和現在,
我的台灣和香港,
沒有邏輯, 沒有脈絡, 沒有由來, 沒有章法,
亂七八糟的連在一起!!!

臉書,
讓我為了失去管理生命經歷的自由,
而慌張了十多小時!
到底是我有太多的不堪回首, 或者不可告人?
還是我有社交的毛病, 人際關係的障礙?

在這個千絲萬縷的臉書串連大網裏,
我有種沒法言說的窒息感,
這個五億人沉迷的世界,
竟然是一個我完全無法企及的世界!
一個令我不安和覺得詭異的世界!

我,
只能在這五億人的外面,


張...........
望...........


.

2010年10月21日 星期四

小螞蟻

孩子的童言,
為我天天製造一座繁花似錦的橋樑,
連結無垠的夢幻星空.

剛剛,
女兒為她的洋娃娃做一個小枕頭,
縫了一邊之後,
她抬起頭,
很高興的對我說.

" 媽媽, 小螞蟻沒有迷路,
很乖的在排排隊!!"






2010年10月14日 星期四

作品欣賞

連續寫了幾篇關於手工的文章,
和大家分享一些小朋友的作品:


這是一二年級的作品, 左邊是羊毛氈笛子袋, 上面是毛線貓咪, 右邊是小雞, 中間的條紋織片, 是我兒子的作品, 是一頂還未完成的帽子.


這是三年級的作品, 一二年級是棒針, 三年級學鉤針, 因為鉤針要不停數針步, 牽涉很多加減乘除的運算, 比較適合大一點的孩子.



孩子自己的設計, 最右邊也是一個笛子袋.  圖案其實很複雜, 孩子能夠每天使用自己做的東西, 那種喜悅和滿足, 是沒法言說的.

四年級的刺繡, 其實之前三年都有針線的手工, 再加上刺繡, 就會有很多發揮創意的空間.

這是結合羊毛氈和針線的作品. 羊毛氈的圖案要一針一針的扎, 很費功!

十字繡, 是個五年級男孩的作品, 設計的圖案和色彩的配搭, 都美麗極了, 而且手工十分精巧.

也是個五年級男孩的作品, 為妹妹做的毛線娃娃, 令人愛不釋手.

2010年10月12日 星期二

離釋的狀態

我和手工小組成員一起討論,
"和孩子做手工的意義",
也就是 : 為什麼要做手工.

結果, 大家舉出一百種 "作用" 和 "好處",
例如親子啦, 訓練耐性啦, 訓練手眼協調啦, 培養審美和創意啦...
諸如此類.

不過我還是想往更深, 更遠, 更內在的地方看,
也就是, 當中的 "意義"....

我們都發現, 現在愈來愈多孩子,
對一切冷淡, 提不起興趣, 漠不關心,
香港人說的 "paair" , 沒有學習和參與任何事情的動力 (motivation),
就是所謂的 "離釋感",
即是說: 世界和他是 "分離的", 和世界之間的感情是 "稀釋的".

這個問題的出現和解釋,
其實很簡單,
因為我們的孩子,
是在一個抽象的世界裏成長的,
他們沒有充分地經驗具體的世界.

以前的世代,
孩子天天看到食物從泥土裏長出來,
看到媽媽做衣服,
爸爸做椅子桌子,
修理農具,
衣食住行的每一個環節,
都很具體, 很真實, 摸得到, 看得到, 聞得到, 聽得到.

而這種以全然開放的感觀來認識世界,
正正是孩子進入世界的方式,
當中的發現和驚喜,
就是培養他參與世界的熱情和能力.

可悲的是,
當今世代,
我們拼命做的,
只是開發孩子的智力,
而智力的東西,
大部分都是抽象的符號.

你無論以多麼有趣的方法去灌輸符號,
它們還是符號, 還是抽象的,
和孩子的內在, 和具體的周遭,
完全沒法連結.

抽象符號的學習,
不但無法讓他了解他周遭的世界,
相反, 這種學習強迫他迅速 "離開" 他的感知世界.

童年時代用感知(不是抽象思考)來認識世界,
是人類在地球上扎根, 立足, 和周遭建立關係的一個重要過程,
失去這個過程,
就會在一種離釋的狀態,
那是一種浮在半空, 失重失衡的狀態,
輕微的是被動, 散漫, 冷漠, 不知所為何事,
嚴重的是隱蔽, 抑鬱, 忿世, 厭世, 生無可戀.

在香港,
很多媽媽, 連飯也不會煮,
工人放假了就上館子,
孩子所需要的那個真實和具體的世界, 完全不存在,
大自然是電視上和圖畫上看到的,
食物是超市來的,
衣服是商場裏買的,
生活裏最基本, 最賴以生存的東西,
都沒有任何發生的過程, 所以和他也沒有任何關係,
這其實是違反人性的.

這種一方面抽離人性, 另一方面反方向的智力開發和催谷,
是現代孩子最可憐可悲的處境.

隨著物質文明的進步,
我們活在一個愈來愈虛擬的世代,
這不是屬於孩子的世代,
所以也正正是我們做父母親要抗衡的, 要彌補的.

當然, 我們無法回到古代的農業社會裏,
但我們可以和孩子多親近大自然,
我們也無法回到前工業革命時代,
但我們也可以和孩子一起,
織一頂帽子,
縫一條褲子,
捏一個杯子,
摺一個盒子.....

做手工,
就是讓孩子熱情地, 全然地, 審美地, 真實地,
參與生活,
讓孩子以孩子的語言, 認知方式,
進入世界, 參與世界!

做手工,
是遠遠超越訓練耐性, 大小肌肉, 手眼協調, 創造力....等等的 "好處",
做手工,
是讓孩子連結真實的世界,
手作,
是每個人生的基礎!



後記: 這篇文章寫完後一直想刪除, 覺得寫得很差,
我一天到晚在想內在, 想世界, 想到無邊無際的遠處,
談理論, 不小心就會跑到很虛很玄的地方,
(所以只喜歡談生活, 說故事, 很少寫理論)
做手工對孩子深遠的內涵,
我覺得我無論是以語言還是文字, 都無法表達得很清楚,
網友們如果不知我所云, 請多多包涵.

.

2010年10月8日 星期五

諾貝爾和平奬

高興死了,
劉曉波得諾貝爾和平獎!!!!
這個獎有多了不起, 多重要, 或者多無聊
都不是重點,
最最重要的是,
這是中共政府臉上一個臭雞蛋!

早前, 中共還 '警告' 挪威諾委會,
一副流氓惡相,
箝制自己國家的言論就夠卑劣,
還在國際社會上指指點點,
這下好了,
劉曉波坐牢坐出一個和平獎來.

不過, 這種臭雞蛋,
還需要很多很多,
而且要很用力的丟!

.

2010年10月5日 星期二

百納被

我的神經線很不中用,
容易掉眼淚,
一齣濫情廉價的電影,
也能令我涕淚縱橫.

不過, 好處是,
我常常會被一些細微的事感動,
孩子的一個眼神,
街頭的一幅畫面,
書裏的一句說話,
一杯好茶,
一片霞彩....
也能在心頭盪漾出一抹彩虹.

這是我剛完成的百納被:
(是被子, 不是被袋, 內裏有一層夾棉,
夾棉和上下層是縫起來的)




縫製過程可以說是苦海無涯,
彷彿跋涉千山萬水,
因為這絕對是一個 "眼高手低" 的作品,
(中間中空部份,
是希望把孩子, 和自己的布藝作品繡上去!!!
自覺意義非凡.)

因為呎吋不小 (1.6m x 2.2m)
每次動工都大費周張,
和一大堆布糾纏搏鬥,
奮戰了好幾個月,
終於大功告成,
我把被子大刺刺的舖在客廳地板上,
被自己感動得無以復加.

我常常是被別人戓東西所感動,
"我", 是個感動的受體 (object),
做手工,
"我", 卻是主體(subject),
是自己感動自己!

這就是做手工的美妙稿賞,
是尋常生活的養分,
自己給自己的心靈 lotion.

曾幾何時,
你被自己好好的感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