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起香港 輾轉台灣 情迷德國 沉澱澳洲 未捨英倫
看一次花開
等一次花落
一個香港人的隨風脈動

2010年10月12日 星期二

離釋的狀態

我和手工小組成員一起討論,
"和孩子做手工的意義",
也就是 : 為什麼要做手工.

結果, 大家舉出一百種 "作用" 和 "好處",
例如親子啦, 訓練耐性啦, 訓練手眼協調啦, 培養審美和創意啦...
諸如此類.

不過我還是想往更深, 更遠, 更內在的地方看,
也就是, 當中的 "意義"....

我們都發現, 現在愈來愈多孩子,
對一切冷淡, 提不起興趣, 漠不關心,
香港人說的 "paair" , 沒有學習和參與任何事情的動力 (motivation),
就是所謂的 "離釋感",
即是說: 世界和他是 "分離的", 和世界之間的感情是 "稀釋的".

這個問題的出現和解釋,
其實很簡單,
因為我們的孩子,
是在一個抽象的世界裏成長的,
他們沒有充分地經驗具體的世界.

以前的世代,
孩子天天看到食物從泥土裏長出來,
看到媽媽做衣服,
爸爸做椅子桌子,
修理農具,
衣食住行的每一個環節,
都很具體, 很真實, 摸得到, 看得到, 聞得到, 聽得到.

而這種以全然開放的感觀來認識世界,
正正是孩子進入世界的方式,
當中的發現和驚喜,
就是培養他參與世界的熱情和能力.

可悲的是,
當今世代,
我們拼命做的,
只是開發孩子的智力,
而智力的東西,
大部分都是抽象的符號.

你無論以多麼有趣的方法去灌輸符號,
它們還是符號, 還是抽象的,
和孩子的內在, 和具體的周遭,
完全沒法連結.

抽象符號的學習,
不但無法讓他了解他周遭的世界,
相反, 這種學習強迫他迅速 "離開" 他的感知世界.

童年時代用感知(不是抽象思考)來認識世界,
是人類在地球上扎根, 立足, 和周遭建立關係的一個重要過程,
失去這個過程,
就會在一種離釋的狀態,
那是一種浮在半空, 失重失衡的狀態,
輕微的是被動, 散漫, 冷漠, 不知所為何事,
嚴重的是隱蔽, 抑鬱, 忿世, 厭世, 生無可戀.

在香港,
很多媽媽, 連飯也不會煮,
工人放假了就上館子,
孩子所需要的那個真實和具體的世界, 完全不存在,
大自然是電視上和圖畫上看到的,
食物是超市來的,
衣服是商場裏買的,
生活裏最基本, 最賴以生存的東西,
都沒有任何發生的過程, 所以和他也沒有任何關係,
這其實是違反人性的.

這種一方面抽離人性, 另一方面反方向的智力開發和催谷,
是現代孩子最可憐可悲的處境.

隨著物質文明的進步,
我們活在一個愈來愈虛擬的世代,
這不是屬於孩子的世代,
所以也正正是我們做父母親要抗衡的, 要彌補的.

當然, 我們無法回到古代的農業社會裏,
但我們可以和孩子多親近大自然,
我們也無法回到前工業革命時代,
但我們也可以和孩子一起,
織一頂帽子,
縫一條褲子,
捏一個杯子,
摺一個盒子.....

做手工,
就是讓孩子熱情地, 全然地, 審美地, 真實地,
參與生活,
讓孩子以孩子的語言, 認知方式,
進入世界, 參與世界!

做手工,
是遠遠超越訓練耐性, 大小肌肉, 手眼協調, 創造力....等等的 "好處",
做手工,
是讓孩子連結真實的世界,
手作,
是每個人生的基礎!



後記: 這篇文章寫完後一直想刪除, 覺得寫得很差,
我一天到晚在想內在, 想世界, 想到無邊無際的遠處,
談理論, 不小心就會跑到很虛很玄的地方,
(所以只喜歡談生活, 說故事, 很少寫理論)
做手工對孩子深遠的內涵,
我覺得我無論是以語言還是文字, 都無法表達得很清楚,
網友們如果不知我所云, 請多多包涵.

.

3 則留言:

Janet Wong 提到...

Dont you dare to delete this. It's a good piece of work, right from your heart. And show us the right direction.

花生米 提到...

一路都有朋友叫我多寫華德福教育,我甚至另外開了一個blog,想比較有系統和有章法的寫,但總寫不出來,教養問題很龐雜,一離開了故事和生活我就不會寫,覺得很dry.

例如'離釋感',其實是個很重要的概念,它和手工有很嚴肅的關係,但我覺得我寫來寫去,都去不到我想要的point,因為教養問題其實是形塑生命的問題,需要我們透視遠處的能力,由近處解釋遠處,就是困難的地方,"做手工可以加強手眼協調",很好理解,但"做手工可以連結世界",真是不知所云! 不過我會繼續努力!

太陽 提到...

不要!請不要删除!
我媽媽也是常常在我們小時織毛衣、車袋子、車衣服......。
我爸也會把撿拾回來的材料砌砌磡磡而變力另一樣有用的東西。
這一切一切的確令我獲益良多。
我其實也很喜歡做手工的。
但輪到我當媽媽了,心裡總想跟孩子一起自製日用品。奈何手腳總是懶懶的。
多謝你的提醒,做手工的確對孩子對我們也很有意義的。
再謝謝你的提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