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起香港 輾轉台灣 情迷德國 沉澱澳洲 未捨英倫
看一次花開
等一次花落
一個香港人的隨風脈動

2011年1月30日 星期日

鞋子的旅程

終於趕及過年前完成這雙鞋子, 正如我之前撰寫的文稿, 是一趟意味深長的親子旅程:
















    室內鞋工作坊


          古時候, 母親為孩子納鞋底, 繡鞋面, 是一幅很古典, 很溫馨的畫面, 孩子穿著母親做的鞋子, 一步一跳, 都飽含祝福和關愛。而在造鞋的過程中, 母親會不斷蹲下來, 端看孩子的雙腳, 以一個敬虔和謙卑的角度, 親近孩子, 這是我們現代社會已經失去了的交流!

        「海聲手作工坊」, 將舉辦「室內鞋工作坊」, 由小如老師指導, 希望大家能享受這個為孩子造鞋的獨特體驗, 而完成的作品, 必定會成為大家的傳家寶!

.

2011年1月19日 星期三

精神病院

昨天探望一位朋友,
從她七樓的陽台,
看到偌大一片綠樹林蔭,
於是很羨慕的跟她說,
" 啊呀, 真好, 住在這麼一片樹林公園旁邊",
這在台中, 是非常難得的.

沒想到她說,
"那不是公園, 是精神病院! "
"哦!? 精神病院? "  我有點錯愕.
 "不像是吧, 真浪費."
"浪費?"
"根本沒看到幾個病人在用, 這麼一大片......如果讓我們用, 我們就不會得精神病了...." 朋友說著, 有點忿忿然.
"人失去了樹林, 得了精神病...得了精神病之後, 再關進樹林裏. " 我喃喃地說.
" 就是這樣....就是這樣...." 朋友猛點頭.

.

2011年1月13日 星期四

字宙洪荒

曾經住在澳洲布里斯本,
所以這幾天一直心繫這個陽光城市.

她的藍天,
她微風拂拭的河岸,
她的明淨整潔,
令我得承認,
住在那裏,
就是一派閒散,
日子好得有點溫吞,
但你不好意思抱怨,
因為那可是全球最恬人的城市之一!

所以,
當這個城市被洪水淹沒時,
我實在無法想像當地人的驚駭,
過慣好日子的昆士蘭人,
一生的夢想,
每每就是蓋一間有偌大陽台, 陽光滿滿的房子,
然後享受藍天, 享受慵懶.

居安思危是中國人的天命,
但對於澳洲人來說,
那真是開玩笑,
"居安" 的時候享樂還來不及,
只有笨蛋才會沒事放屁的跑去 "思危" 來大殺人生的風景!
中國人五千年太蒼老太沉重,
澳洲人二百年天真活潑,
還不知道人間疾苦.

所以,
澳洲人面對洪水,
不可能像台灣人面對地震那樣,
有那種宿命的全部心理準備,
當洪水湧入房子的那一剎那,
我敢保證,
他們就像白雪公主突然遭受強暴,
心理創傷遠遠超過實際人財的消亡.

天災,
留下廢墟,
天災後的布里斯本,
一切歸零,
而那裏的布里斯本人,
在歸零的廢墟裏,
是否會努力儘快收拾心情,
重整生活,
讓洪水洗滌心靈,
學會一切不是理所當然,
學會積穀防飢?

還是,
更明白天地玄黃, 宇宙洪荒,
生命苦短, 人算不如天算,
"居安"時, 行樂切記要及時!

我所知道的昆士蘭人,
相信是後者!!!

.

2011年1月10日 星期一

"答案" 和 "想法"

今天看到一篇林奕華的文章, 正好是上一篇博文的註腳:

        在和大學生交流的經驗裏, 我發現他們經常分辨不出"答案" (answer) 和 "想法" (opinion).  問他們對一只水杯有何想法, 通常在一番沉默後, 都是小心翼翼的, 但又總是捉錯用神的回覆, 譬如 "水杯裏有水", 當我鼓勵他們表達 "水杯" 的設計或由這一只聯想到那一只的 "想法" 時, 眼前的一張張臉看似遇上最艱深的考試題.  由此, 我明白教育如何嚴重扭曲了他們的認知和思維, 任何東西, 只要不是他們主動地感到興趣, 就會是 "意義不明" , 故此, 對於他們, 這些東西的 "意義" 都不可能往內探求, 於是在被問到有何想法時, 他們只能猜測問問題的人是否有既定答案, 情況就如中學考試時, 答案不是A就是B.

        他們都是一些被失敗的教育剝奪了自我溝通能力的年輕人, 光從表面看, 他們並沒有這個問題, 甚至他們還可能以為很清楚自己需要什麼.  即便有所欠缺, 亦不過是高人, 前輩, 專家提供的指點, 這些指點, 最好又是一兩個小時便可以掌握, 應用的窍門. 然後, 他們進入社會, 進入建制, 成為不問原因便維持, 鞏固社會價值的人.......

                               節錄自 "十五個陳志雲是香港之子的理由"


這些 "不問原因便維持, 鞏固社會價值的人"
就成為我們社會裏 "沒有想法" 的父母,
(他們還可能以為很清楚自己需要什麼),
再教養出更 "沒有想法" 的小孩,
(他們以為很醒目的十項興趣全能小孩)
互為因果,
惡性循環!

  

2011年1月6日 星期四

有什麼好玩

逢年過節,
都有香港朋友來訪.

這個聖誕假期,
有兩個帶著孩子的家庭來我家作客,
我本來很討厭那些把孩子互相攀比的家長,
但因為認識這幾個孩子一段日子了,
看見他們的成長, 轉變,
還是讓我暗地裏十分無奈, 十分婉惜,
也對自己的教養方式和態度, 更加堅持.

對於他們,
我的兩個孩子太幼稚了,
居然還玩煮飯仔 (辦家家酒), 洋娃娃,
也土得不像話,
沒有ipad不止, 還在耍扯鈴, 踢毽子, 跳橡筋繩, 踩高蹺,
當然也比香港落後得太多,
沒有去過迪士尼樂園,
甚至不太知道米奇老鼠.

還有,
我的家雖然很大,
但玩具很無聊很沒趣,
一大堆不明所以的木頭, 布偶, 貝殼, 種子, 棉麻布料和繩子....
沒有名堂也不知道拿它們如何是好,
孩子們手作的陶器, 木器, 布藝, 編織, 各式各樣的DIY,
也單調得無以復加, 很多連顏色, 甚至形狀也沒有!

台灣的休閒農場和庭園餐廳多如天上繁星,
是親子的好去處,
但朋友的孩子,
劈頭就問我,
" 嗰度有mud野好玩? "
(那裏有什麼好玩的?)

我瞪著他們,
咀嚼著這一句 " 有mud野好玩" ,
是的,
他們要 "玩",
可是,
到底什麼是 "玩"?

接待朋友的孩子,
愈來愈有壓力,
之前他們還小,
有爸媽就好了, 那裏都可以, 那裏都好,
而現在,
他們要被 Entertained,
和大人一樣, 要新奇, 要特色!

這兩個家庭的母親都是我的好朋友,
一定會看到這篇文章,
所以我必須請他們原諒我的一切判斷和感覺,
但我還是要坦白說,
他們的孩子,
有著都市化孩子的典型特質,
很粗糙,
腦子裏塞滿垃圾.

他們的粗糙,
在在表現於他們和周遭環境的互動方式,
他們逐漸成為一個被動的 Receiver,
失去觀察, 發現, 消化, 再參與, 再創造的能力,
更枉論對一隻雞或者一個檜木桶,
賦予新的想像, 新的意義.

他們腦子裏塞滿的垃圾,
佔據了想像的空間,
於是一隻雞和一個檜木桶,
就是一隻雞和一個檜木桶,
已沒有隙縫聯想到什麼, 轉化為什麼,
他們要 "玩",
要有 "東西" 讓他們看著 "過癮",
就像抽大麻喝咖啡, 得有某些直接的 "興奮" 感覺.

我的女兒一直跟著那隻雞,
跟到不知所踪,
找到她時,
她說牠紅紅的臉蛋和喔喔叫很高興,
可能窩裏剛下了蛋,
她得找找看.

兒子覺得檜木桶不可能不漏水,
他在桶子旁推敲了半天,
要找出它的組合秘訣和破綻.

我不認為他們倆研究雞和檜木桶很了不起,
作為孩童,
他們只是在做孩童該做的事,
他們"主動"地去發掘他們的發現,
"主動" 地尋樂子,
"主動" 地讓一切 "好玩".

我更不認為他們倆個性完美突出,
事實上剛好相反,
家家有本難唸的經,
兒子的偏執, 和我的剛愎,
絶對是一場痛苦的碰撞,
加上我個人的際遇,
讓我當母親的經驗充滿挫敗和沮喪,
育兒路上荊棘滿途.

只不過,
世界很大, 很寬廣,
孩子有很多種成長方式,
我在一個狂飆的社會裏,
選擇了一種緩慢, 細緻, 簡單的方式,
這和我身在何方沒有關係.
(事實上, 我在香港有更好的居住環境, 更容易得到的一些我很care的教育元素)

經驗孩子,
讓我在他們身上, ,
發現了許多本質性東西,
於是, 努力保持這些基本的特質,
就成為了我育兒的主題, 和全部目的.

我總是活在當下,
對孩子的未來, 完全沒有打算, 更沒有圖像,
不過先生的工作和我之前從事的綠色運動,
令我對世界的將來, 審慎悲觀.

地球環境的惡化,
令我相信,
孩子倆有一天要拾荒為生也不足為奇,
但我卻也深信,
若這一天真的到來,
他們可以在檢拾破銅爛鐵的過程中,
細細體味生命中非凡的意義,
而我現在要努力的,
是要保守他們與生俱來的意志力,
在這種險惡的生活重擔裏,
有扛著沉重包包, 一步一步回家的


能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