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到一篇林奕華的文章, 正好是上一篇博文的註腳:
在和大學生交流的經驗裏, 我發現他們經常分辨不出"答案" (answer) 和 "想法" (opinion). 問他們對一只水杯有何想法, 通常在一番沉默後, 都是小心翼翼的, 但又總是捉錯用神的回覆, 譬如 "水杯裏有水", 當我鼓勵他們表達 "水杯" 的設計或由這一只聯想到那一只的 "想法" 時, 眼前的一張張臉看似遇上最艱深的考試題. 由此, 我明白教育如何嚴重扭曲了他們的認知和思維, 任何東西, 只要不是他們主動地感到興趣, 就會是 "意義不明" , 故此, 對於他們, 這些東西的 "意義" 都不可能往內探求, 於是在被問到有何想法時, 他們只能猜測問問題的人是否有既定答案, 情況就如中學考試時, 答案不是A就是B.
他們都是一些被失敗的教育剝奪了自我溝通能力的年輕人, 光從表面看, 他們並沒有這個問題, 甚至他們還可能以為很清楚自己需要什麼. 即便有所欠缺, 亦不過是高人, 前輩, 專家提供的指點, 這些指點, 最好又是一兩個小時便可以掌握, 應用的窍門. 然後, 他們進入社會, 進入建制, 成為不問原因便維持, 鞏固社會價值的人.......
節錄自 "十五個陳志雲是香港之子的理由"
這些 "不問原因便維持, 鞏固社會價值的人"
就成為我們社會裏 "沒有想法" 的父母,
(他們還可能以為很清楚自己需要什麼),
再教養出更 "沒有想法" 的小孩,
(他們以為很醒目的十項興趣全能小孩)
互為因果,
惡性循環!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