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起香港 輾轉台灣 情迷德國 沉澱澳洲 未捨英倫
看一次花開
等一次花落
一個香港人的隨風脈動

2010年3月31日 星期三

碗和筷子

大部份人都是用右手執筆吃飯,
沒有左撇的傾向,
包括我,
但不知怎的, 我總替左手抱打不平,
時常興起要訓練左手的念頭.

這些日子, 不時獨自一人泡咖啡店吃中餐,
悠閒自在的時候便想到要用左手端茶拿筷子,
感覺上用得還算流暢,
不過若果碰上日本式的尖細竹箸,
飯菜還是會夾得歪七扭八,
條件反射的右手會掙扎著很不舒服的抗議,
於是左右手同時都很挫敗,
我安撫右手, 鼓勵左手,
同時咀嚼身體這種異於常態的感覺.

這種左右手的交戰,
是我最新一期的強迫症,
沒想到昨天因此而差點出車禍,
把朋友嚇個半死.

事緣我們要去聽一場演講,
朋友本來是騎摩托車的,
但路線複雜, 我鐵定會迷路,
她好心坐我的車子和我一塊去,
前座因為堆滿了雜物,
她一屁股鑽進後車廂,
她那時候並不知道,
自己是坐在一個路癡, 左右不分兼方向盲的駕駛人後面.

她在後面指手劃腳的跟我說前面那裏那裏轉左,
轉了左之後第幾個紅綠燈要切入右邊快線,
跟著轉右, 跟著轉左.....

結果, 我在她大叫中轉左變成轉右,
她馬上發覺勢色不對,
我告訴她我無法條件反射的分左右, 要稍為想一想!

於是她換成 "碗" 和 "筷子",
碗當然是左, 筷子當然是右,
原來有這樣子代替左右的說法,
我這是第一次遇到.

但結果更糟,
她在一個路口前大叫筷子,
我卻打了碗的方向燈,
但及時又想起了筷子,
於是後面的車子差點撞向我的筷子屁股,
那人搖下車窗破口大罵,
我理虧只好急忙開溜.

朋友叫我停車,
她把前座的垃圾一股腦兒的往後面丟,
決定坐在我旁邊好好督導,
否則性命不保,
我告訴她這碗啦, 筷子啦行不通,
因為我還要先想像自己吃飯的樣子,
這一想就耗個十秒八秒.

"碗筷直接又具體, 你又不是左撇子! 這還用想?" 她很認真的問,
"我不是左撇子, 但偶然會用左手吃飯." 我好像做錯事似的答,
"你是說你有 '主導側混淆', 還是有 '縱向中線屏障'  ....??!!" (註)

這一陣子我們都在學華德福的療癒課程 (The Extra Lesson),
她領悟力高強, 學以致用,
還根據老師的說法, (雖然老師強調只是一個籠統和方便解說的講法)
推測我是一個有自閉傾向,
小時候受壓抑, 甚至受虐待的小孩,
沒有方向感是無法表達自己, 迷失和缺乏安全感的表現,
東方女性尤其有這個問題,
左右不分更加是兩側腦半球的功能性障礙....

她一邊忙著指示我方向,
一邊為我做心理診斷,
我在繁忙的交通裏, 沒法分心說話和找路,
只能直點頭, 毫無辯解的能力,
她因為無意中發掘了我這個Extra Lesson 的個案研究,
興致十分昂揚,
忘了左右, 繼續碗筷,
幸好已經到達目的地.

我劫後餘生似的下車, 滿頭大汗,
她卻不斷的叮嚀:
"那你課程完了之後的讀書會一定要來參加呀!"

那當然, 我那疑似自閉, 迷失, 受壓抑(或虐待), 缺乏安全感的童年,
該要如何在中老年 "療癒",
是她很有興趣的下一個題目!


註 : 主導側混淆 : cross dominance,  縱向中線屏障 : vertical midline barrier, 簡單說是指左右手運用有錯亂, 但兒童七歲前都會有vertical midline barrier, 是大腦發展的必要階段.


.

2010年3月29日 星期一

娃娃的形塑

The special relationship between a child and her doll .........is about love and nurturing, friendship and ownership, the emergence of self, and the subtle expression of all that the child imbibes from the adults who surrounds her.  It is personal, private, often intuitive....

                                               by Maricristin Sealey

第三堂的布娃娃課,
我們開始進入娃娃身體的建構和細節.

上一堂課, 我請學員想一想她孩子的個性特質,
這一堂, 我請大家分享,
然後請她們告訴我,
她希望孩子最好的朋友是一個怎樣的小孩.

真是非常有趣,
一個害羞的小女生,
她媽媽希望她有個豪放一點的男生好朋友,
另一個活潑的小男孩,
她媽媽希望他有個同樣開朗好動的好朋友,
陪他一起發洩精力.

我請大家以這種心情來形塑這個布娃娃,
沒有"應該", 或"不應該",
只需要"情感", 和"直覺".

結果,
有一位非常柔弱易哭的小女孩,
她媽媽把布娃娃的棉花塞得非常非常扎實,
她要一個 "觸感結實" 的布娃娃來多多 "支持" 她的孩子!
另一個粗野的小男孩,
她媽媽給她做一個頭很大的 "嬰兒" 娃娃,
希望他能試著要 "疼惜" 她!

在帶這個班的過程中,
我嘗試在針線和組裝技巧之外,
加入許多感情的元素,
因為如 Maricristin Sealey 所說,
布娃娃將會注滿孩子內在的生命.

看到布娃娃, 媽媽, 和孩子之間,
一針一線的互相連結,
我非常快樂.........


.


.

2010年3月25日 星期四

布娃娃工作坊

在家裏開布娃娃工作坊,
是第三次了,  (每次五堂)
昨天上完課,
有 "同學" 把上課的情形放在她的部落格裏:
http://www.wretch.cc/blog/shwc/27262078


.

2010年3月24日 星期三

那遙遠的山河大地

做了媽媽,
身邊的朋友就變成一大堆媽媽,
話題也婆婆媽媽起來,
孩子沒完沒了的聊,
這些年, 我對自己這個狀態有夠厭煩了,
其實和我最臭味相投的,
是蘭桂坊裏的傳媒人, 廣告寫手, 半吊子藝術家, 綠色窮嬉皮或樂活優皮族.

真該死,
我半個咀巴勸媽媽們要奉獻生命,
在孩子的起步人生中做個全職的陪伴者,
另外半個咀巴在鄙夷這種陪伴者的形相,
是的,
人生就是這麼個充滿矛盾來著,
要做個全職媽媽,
卻是一個能隨時超越孩子, 與時並進的現代媽媽,
難嗎?
難.

移居台灣的這一年多,
在一個舉目無親的陌生環境裏,
我的社交圈子只能從一個小小的點出發,
我動作很大的要在把這小小的點, 如漣漪般擴散,
在層層疊疊的媽媽堆中,  殺出重圍.

最近, 認識一位很投緣的單身退休貴族,
如獲至寶,
她的退休大計是在我家附近的牧場開餐廳,
我高興死了,
認識不到三分鐘就手舞足蹈,
滔滔不絕的和她規劃餐廳,
讓她以為我要嘛想入股投資,
要嘛是看上她的同性戀,
熱衷得過份.

介紹認識的朋友,
把我吹噓成 "小企業策劃專家",
我厚顏無恥的直認不諱,
難得有機會冒充一下"企劃專家",
讓教育和孩子遠離我咀巴的一個下午茶敍,
我覺得清爽極了.

全職媽媽的困境是什麼?
是自覺,
或者是,:
對角色限制的自覺.

我對有趣的人和事,
有一種無法抑制的強烈好奇心,
(更正確的說法是八卦)
也幸好有這一份好奇,
藉著書寫和閱讀,
我才能在一個很單一, 很局限的移民處境裏,
勉強找到一個繼續開拓自己的著力點.

能夠和不同文化和生活背景的人,
找到這裏那裏的連結,
以及互相連結的溝通能力,
在這個e世代裏,
似乎變得愈來愈困難,
也因此而變得愈來愈重要,
尤其對於那些被小孩和家庭所困鎖的婦女.

每一個做母親的,
年華都會急匆匆的老去,
中晚年的臨介點,
風風火火的如大軍壓境,
你在孩子雞零狗碎的世界裏,
在職場汰弱淘強的世界裏,
都沒有自己,
你在為家庭奉獻?
別老土了,
說奉獻, 說偉大,
就像母親節的廣告辭一樣,
變成膩人的嘲諷!

台灣有許多政治口號:
毋忘在莒,
莊敬自強,
夙夜匪懈,
處變不驚....
那是一個偏安一偶, 光復中原的春秋大夢.

我把它們照單全收,
並且張冠李戴,
胡亂的應用在母職生活上:
於母親的角色裏莊敬自強, 同時"建設復興基地", 擁抱一個遙遠的山河大地,
即是說,
我對自己有一個期許,
那是一個不斷自我完善和更新的期許,
在這自我完善的狀態中,
其中一部份,
是做個好媽媽.

是 "其中一部份".



.

2010年3月20日 星期六

蹲廁宣言

周五孩子在學校,
玩得很晚,
於是和一個同學的媽媽一起吃晚飯,
沒想到,
這頓飯, 是由廁所開始的.

我講究心情多過食物本身,
所以選餐廳的時候, 比較在意環境和氣氛,
但這位媽媽朋友,
是廁所.

她的條件是什麼?
你錯了,
不是衛生,
是要有座廁, 不能是蹲廁,
因為她的三歲娃娃,
拒絕用蹲廁.

於是,
事情就變得複雜無比,
兩大四小在街頭折騰了半晚,
終於在第三間餐廳把孩子安頓下來,
我在聽了三個廁所的勘察報告後,
食慾煙消雲散.

最要命的是,
一入門口,
朋友會指著她的小娃娃,
跟侍應解釋她的廁所問題,
第二個餐廳的老闆娘,
聽到對話, 為了做生意,
親自做她們的廁所導遊,
結果不合格,
一大伙人就擠在門口互相道歉,
因為是日本料理店,
我陪著她們拼命的90度哈腰!

為了一頓飯這樣打躬作揖的陪不是,
我又委屈又氣憤.

"你說借廁所不就好了嗎? 還要這樣討論老半天?"  我忍不住抱怨.
"不行, 以前都是這樣說, 有些服務員臉色不太好, 廁所對了, 又有點不甘心光顧服務態度不好的店家. "
"那你現在說先看廁所, 她們的臉色都很好嗎?"
"你沒看到嗎? 老闆娘都跑出來, 先確立'我是客人'的位置呀, 就這麼簡單, 何況我真的很可能是客人."

坐下來之後,
我有種焦頭爛額的感覺.

"奇怪, 你跟我一模一樣, 帶著小女娃, 怎麼會沒有這廁所的問題?"
"什麼問題?"
"蹲著呀! 小女娃怎麼尿尿? 柔柔會蹲著尿嗎?" 她一臉驚訝.
"拜託, 怎麼可能用蹲的, 她兩腿要跨那麼開, 褲子怎麼能脫下來?" 我們進入孩子如廁的細節, 還未看餐牌.
"那她怎麼尿?"  她不可思議的看著我.
"當然是我抱著呀!"  我不可思議的看著她, 我們幾乎像吵架.
"抱著怎麼尿? 角度完全不對呀! 而且我那個不肯, 在門口就在鬧了, 要跟家裏的一樣坐著."
"尿急了就要尿呀! 鬧什麼鬧!"
"她就尿在褲子裏耶!"

就 "孩子的選擇權" 教養問題,
我可以發表一篇十萬字的論文,
但我沒資格去教這位媽媽,
只覺得這絕對是個文明都市才會出現的如廁教養問題.

"小女娃角度當然不對, 而且年紀愈小愈不對, 很多時候尿都落在地板上, 褲子上, 或者我的鞋子上, 有一次為了調整角度, 我弓著身往前彎, 上衣口袋裏的鑰匙, 零錢, 電話, 唏喱嘩啦的全掉在廁所裏."
"哈哈哈!!" 她一副想我當場示範調角度和掉東西的樣子.
"那次可不止尿尿, 我的電話是掉在她的大便上, 而且我是在香港, 那個廁格的平面面積比你的包包大不了多少."  我指一指她的背包.
"哈哈......就說嘛, 還是要坐著才對.... " 她笑得更凶, 而且十分得意她的座廁文明, 比我高好多個年代, 彷彿人類天生就應該好好的坐著解決.
"我們品種不同, 進化程度不同, 我是愛蹲族, 人類進化到搬去火星, 公廁我還是要蹲的, 和前一個人沒有瓜葛, 和後面那個也沒有....."

我大聲宣佈.


.

2010年3月8日 星期一

陶土的座標

很久不曾 "激動"了.

命運有很多玩笑, 也有很多驚喜,
這一陣子, 孩子倆和陶土處處相遇,
前天是陶, 昨天是陶, 天天是陶....
老天在指示一個方向, 一個座標,
一個"陶土的座標".....

昨天,
我因緣際會,
跟著朋友去拜訪一對七十多歲的藝術家夫妻,
他們的"家" (工作室)就在我家旁邊的一片山頭,
一進門, 我就給滿坑滿谷的作品嚇得目瞪口呆,
牆壁的作品像蜂窩一般, 密密麻麻的一直堆到天花板,
大部份是陶藝, 但也有大量的木雕, 銅雕和油畫,
那些作品,
噢, 怎麼說好呢?
是了, 是讓我離開了以後還魂牽夢熒,
是讓我久久沉浸於那天地人間的氛圍中,
是一種極為樸拙卻又極為深厚的大美,
每一件作品, 都牽動我身體內這裏那裏的一些神經.

和展覽館不同,
那裏的龐雜紛亂,
讓每一方吋, 都訴說著每一件作品的跋涉歷程,
我彷彿隨著藝術家的血脈,
汨汨流動. 

夫人出來時, 我又嚇了一大跳,
因為她的樣子很像我媽媽, 一介紹, 她先生和我同姓!
我以溫婉嫻雅, 和非常莊重的談吐,
來按捺著心中那沒法言說的激盪,
一瞬間, 我似乎相信,
我來台灣的這命運,
是為了尋找他們!

藝術家蘇先生生病在休息,
夫人和我的朋友閒話家常,
我在層層疊疊, 迴廊再迴廊的工作室裏轉悠,
一邊很擔心孩子會不小心打破任何一件作品,
一邊在馳騁的心跳中, 欣賞那不同凡嚮的50年藝術生命的整體呈現,
氣度恢宏, 高昂, 澎湃, 卻也充滿溫情, 雅緻和活潑....

我認識很多玩陶藝的人, 在香港, 在台灣,
但從杯杯碟碟跳脫出來的陶藝形塑,
我這是第一次經驗,
三生有幸,
是一次痛快淋漓的大師經驗!

夫人帶我們參觀 "內裏" 的工作室,
我真是見識太淺薄了,
那別有洞天的 "內裏世界",
再次讓我的咀巴合不上來,
那是一個長濶高大概是8呎的"柴窯",
原來那些作品,
全是用 "柴火" 燒出來的!!
每一次開窯,
蘇先生都要守著1200度高溫的柴窯三天兩夜,
加柴管火, 不讓溫度變化,
常常, 柴火控制不好,
一大窯作品的心血,
就會付諸東流!!

藝術家的徹底, 純粹, 渾然, 忘我,
就是這樣的全盤付出, 無怨無悔的等待靈魂的結果!

孩子倆出奇的安份, 簡直是大人的穩重,
沒有亂跑亂跳, 也沒有莽撞的四處碰,
也許他們是感受到老媽對整個場景的深深敬重,
所以也有一種恭敬虔誠的態度,
夫人給他們一大砵陶泥把玩,
看他們專心一意的在捏,
她連連稱讚,
一再告訴我,
會為他們無限量的供應陶泥,
柴窯也會歡迎他們任何童稚的作品!!!

這幾個月來, 我們接二連三的和陶藝家相遇,
有比較商業化的, 有比較業餘的, 媽媽的,
兒子於是有好幾件 "作品",
他現在很喜歡用他做的碗吃飯,
他做的杯飲水,
常常,
他把飯菜,
從他的 "作品" 裏送入口中的途中,
咀角泛起一絲微笑,
十分隱約的, 但媽媽清楚看到.

結識到咫尺為鄰的陶藝家夫婦,
真的讓我興奮不已,
前世今生的許多緣分,
就數這個最叫我觸動,
臨走時她一再邀請我和孩子再訪,
是一種沒由來的, 相知相識的熟稔.

車子開動了,
忽然從倒後鏡瞥到她從屋子裏追出來,
趕緊停車, 搖下車窗,
她把一小株三色瑾和幾朵含笑,
送給女兒!
車子立時一陣幽香,
我忙不迭的謝謝.

孩子和陶土結緣,
是另一個生命的座標,
他們會在這個篤定穩固的座標裏,
探索世界, 啄磨自己.

和孩子一起把玩陶泥,
我沒有大志,
只希望他們也能像我一樣,
被那柴火深深感動,
被那小花深深感動....

.